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船队在大运河上航行了600公里后接近杭州,在那里松筠将让位于长麟。正赴任的新两广总督将陪同使团,因为“狮子”号突然出发以及马戛尔尼拒绝搭乘“印度斯坦”号打乱了整个计划。 松筠最后一次发挥作用:向马戛尔尼说长麟的好话。任命这样高的人为两广总督表明皇帝有意同英国商人建立更好的关系。这个任命难道是使团获得的唯一具体成果吗?不管怎么说,松筠便出的心理攻势说明是有效的:乾隆的形象又带上了仁慈的光环,而马戛尔尼又重新抱有希望。他正在草拟的、准备让马金托什船长从“印度斯坦”号上传递的文件证实了这一点。 完全绅士派的总督 确实,长麟可以被看作是“左右局势的人”。新任两广总督是满人,乾隆的亲戚。他享有正直的美名。1792年,他为几名被和珅诬告犯有阴谋罪的人辩解而失宠,现在他已走出了政治上的低谷。 两人之间的第一次接触至关重要。两个人将互相观察并作出评价。从宫内文书看不出长麟对马戛尔尼的看法——中国人一般不作心理分析:他们的记载更着重道德的判断。而马戛尔尼作为真正的西方人,喜欢具体说明他的印象,并详细叙述他们谈话的内容。 11月9日早上,船队在杭州附近停泊。总督的游艇立即靠向勋爵的船。马戛尔尼说:长麟“先与松筠谈话,然后前来对我表示欢迎”。 英使马上对他产生了非常好的印象。长麟除了受过良好的教育外,为人直率、仪态高雅——一个真正的绅士。他的谈话与松筠全然一样。他肯定地说他接到皇帝的命令,要对在广州的英国人表现出最大尊重;他们有事可以直接找他。 这些西方人把最可鄙的物质主义和天真幼稚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东方人如何能不嘲笑他们呢?这个十足的绅士在对英使大献殷勤的同时,却希望把采珍珠的渔民训练成作战潜水员去破坏英国船只。 长麟不停地说着如长途航行劳累等寒暄话,并说英使进京“非常讨得皇帝的喜欢,他不断地表示自己极为满意”。他甚至交给马戛尔尼皇帝送给国王的又一批礼物:绣金的丝绸,尤其是一张:“福纸”——即天于御笔写的福字。“一位中国皇帝对另一位君主表达友情的规格不能比这更高的了”,这是马戛尔尼为他的英国读者写的。他没有指出这种姿态对皇帝来说不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没有指出对于这一巨大的行动来说这只是个微不足道的成功。 大家记得乾隆的本意是,这“福”字应该意味着向即将在舟山登船的使团“告别”。路线的改变使这字蒙上了一层滑稽可笑的含义,马戛尔尼对此并未察觉。他也不可能知道这些礼物原先应由松筠转交给他。作为好朋友,松筠把这事留给长麟去办,后者因此可以借此作为愉快的见面礼。 来年,遭到可怕虐待、备受凌辱的荷兰使团也将得到皇帝御笔来书的福字,那是送给实际上并不存在的荷兰国王的!…… 回避的技巧 使团在杭州要停留几天,以便把人员和行李一分为二,一部分人与物将同马金托什继续前往舟山搭乘“印度斯坦”号,另一部人与物将同马戛尔尼与长麟一起走陆路去广州。“印度斯坦”号留下除了等候船长外,还在等待把在当地换取的货物带走的许可。既然它还停留在那里,最好是把货舱装满!谁知道呢?因为这样做就将开创一个先例。中国人懂得下的赌注:不是几吨茶叶,而是一条原则。因此长麟向马戛尔尼和马金托什作了回避技巧的精彩表演。 他解释说:“舟山的商人没有与外国人通商的习惯,另外,他们也没有能使英国人感兴趣的货物。最后,他们希望用现金支付——也就是说用银币。”而长麟知道英国人没有银币。可能受马金托什的鼓动,马戛尔尼建议以货易货。他并没有明确指出,但是内阁档案反映出皇帝的愤怒。 实际上乾隆密切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松筠的建议使他大为不悦: “前因该贡使等恳请在宁波置买茶叶、丝斤,原已降旨允准。今该贡便又以银两无多为词,欲将洋货在彼兑换。 ——真可鄙。 “应赴澳门、黄埔将货物交易。” 然而他还是个好君主,他允许和珅提出一个改良方案: “今已将丝斤购备运往,如该贡使等购买无多,不妨酌量准其交易,倘伊等因松筠饬谕不复在彼置办,即听其前赴澳门、黄埔购买亦无不可。” 乾隆又一次用朱笔添上:“若听其一事,彼又生法求恩不已矣。” 长麟重弹松筠一再提出的异议。马戛尔尼放弃了在宁波贸易的计划。强行突破行政封锁是办不到的。对私人——即“奸商”不能抱任何希望,他们明显已经起不了作用。为什么要试图同这些人作交易呢?天朝的等级制度随时会使之付诸东流的。使臣抓住赐于他的微薄的补偿不放。总督向他宣布,作为特殊的恩赐,“印度斯坦”号将免付出口税。马戛尔尼对这些一本正经地不断重复的句子已经听腻了,对那种毫无意义的永恒的微笑也看够了。但是,他还是想,皇帝的优待,对自古以来的惯例的违反,尽管并无惊人之处,难道不是具体地说明他的使团并非毫无用处,而新的做法将会逐步建立吗? 托马斯从特使和他父亲的只言片语中猜出了他们的想法,他坚持说:“长麟极为谦恭,非常客气。” 马戛尔尼对他着了迷。他越来越庆幸自己一再坚持走陆路去广州,让“印度斯坦”号只把使团的一个分队送走,而不是相反。展望他将要与一个决定广州和澳门欧洲人命运的人一起度过几周使他日益感到这是他使命出人意外的延长——一种挽救使团的决定性的好运气。 “不许民人与之接触” 从第2天——11月10日一起,总督又来看特使,并重弹老调:“皇帝陛下对你们大有好感。”马戛尔尼不愧是个好外交官,他马上就试图使这样的好感具体化。他从另一条战线发起进攻:关于丝绸的某些秘密在意大利和法国尚不为人所知,而英国人在这方面也一无所获。正是在杭州附近种植的桑树最多,养的蚕也最多;而在城里制造出最有名的丝绸。马戛尔尼曾询问过他船上的船夫:一些人认为红桑起主要作用,另一些人则认为是白桑。究竟如何?很显然,总督对此一窍不通。中国的等级体系里从上到下的人都对外国人的好奇心加以回避。又是一个不适宜的问题:搞间谍活动。 可是,斯当东不是成功地发现了一个工业秘密吗?“蚕是在特地搭起的蚕室内养殖的,那里远离各种嘈杂声;因为中国人认为哪怕是狗吠声也会妨碍蚕的生长。”让我们再往下看:“缫丝之前总是把蚕闷住。为此,他们把茧放在匾上,再把匾用水气蒸。当茧被缫完丝时,中国人就大嚼蚕蛹。”如果说中国人津津有味地品尝长满其身的虱子,他们就不可能对蚕蛹的滋味无动于衷。继工业秘密后,又发现了一个集体行为的秘密:英国人识破了中国人的心理现象。他们的猜疑不是得到了证明吗? 这种猜忌不仅反映在丝绸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本身。在歇脚的数天时间里,英国人被关在船上不许登岸。乾隆的朱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不许民人与之接触,不令贡使从人等上岸。”这些蛮人没有想到皇帝为他们费了这么多的朱墨。 托马斯的日记证实了这种隔离措施:“那位大官来到勋爵的船上同他谈话。但是我们还没有到达城墙边上,我们不得不在郊区夜间睡觉,白天闲呆着。”这是他在11月10日的日记中写的话。 乔治爵士记叙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部分运往广州的行李被错运到前往舟山的船上。3个英国人被派去寻找行李:唯有他们能认出这些行李。他们由一名官员及其仆人陪同骑马前去,他们从东面绕过城市。终于可以自由一会儿了!抵达河边后,他们登上牛车,每辆由3头并排套在一起的水牛拉着,用一根绳子穿过鼻孔来驾驭它们。牲口飞速奔向河里,在水中它们只要能站得住便前进。随后,旅行者们从牛车上到船里。到了河对岸,他们乘坐轿子前去舟山运河。 事办完后,英国人又骑上马,用马刺刺马的两侧朝城里飞奔而去。当他们已看见城墙的时候,追着他们的中国官员叫守城的卫兵在他们到达之前关上城门。然后对英国人解释说城门打不开了,因为只有巡抚有钥匙。他们因此不得不再次绕着城走。关城门的命令引起了军队的警惕,马上动员起来作好战斗准备。王大人“见到3个英国人居然能在中国防御得最好的城市之一造成惊慌不禁哑然失笑”。 然而在他们到达的第2天,王大人已经同巴罗和李神父一起去熟悉杭州南面上船的地方;他们那时是穿城过去的。小斯当东写道:“他们回来后,对城市和店铺作了出色的汇报!”他们那些被迫呆在船上的伙伴则像被禁闭者那样表现得十分不耐烦。 望远镜里的漂亮文人 建造于钱塘江和帝国运河之间的杭州是两条水路的必然通道,货物在此换船转运。这是联系南北的大商埠。“可以想象货物的转口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它的人口几乎同北京一样多,城里到处是店铺,它们可以同伦敦的店铺相媲美:丝绸店、毛货店、英国布匹店应有尽有。” 在铺着大石板的狭窄路面上,万头攒动;夷人一出现就引起交通堵塞。女人们都打扮得十分吸引人,但只是在衣服的颜色、发型和头上插的花上作些变化。一件丝织内衣代替衬衫。外面穿着灯笼裤和皮里上衣,一件厚厚的饱子套在最外面,腰间扎一根腰带。 中国女人“认为体态丰腴是男子美的标准,而在妇女身上则是个大缺陷。她们极为注意保持自己身材的苗条。”她们把指甲留得很长,“以表明她们有人侍候”,她们把眉毛修成“细长弧形”。 画家亚历山大作了如下概括:“我们见到的大部分妇女不能算美,尤其是用小脚快速行走的平民妇女。上流社会的妇女很少出来。我们通常在远处见到她们。例如我们用望远镜有时会无意中见到一名妇女正在关窗。在我们看来,她们是漂亮的,但可能是因为她们化了妆的缘故——主要用补粉和胭脂。” 雷峰塔 古今都一样,旅游在中国从来不是盲目进行的。王大人“有礼貌地邀请巴罗先生和其他几位团员乘坐一艘华丽游艇游西湖,一条准备饭菜的船跟随其后,湖面上荡漾着无数条供游人消遣娱乐的小船。岸上有达官贵人的宅第,一座皇帝行宫,还有不少寺庙。自山边冒出的小溪流入西湖,上面跨着美丽的石桥。”这副景象没有任何变化。《儒林外史》并不过分夸张地断言:“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 在树林中,有“几千个修筑得像房屋一样的坟墓,墓是青色的,配上白色楹柱,排列得像是一条条小街道。差不多每个晚上都有人拿着火把前来湖边的坟地向其家属的遗骸祭供。” 在一座山峰上矗立着几座宝塔;其中一座位于岬角边上,名叫“雷峰塔”。“塔顶已毁坏,上面长满了绿苔和荆棘。据可靠的说法此塔是孔子时的建筑物。”在传统戏剧《白蛇传》中,这座著名的塔被用作布景。始终不变的中国……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